“妈妈,你上厕所为什么会流血?” 这句话,我想很多妈妈都听过,尤其是家有女娃的妈妈。 有时候,你上厕所,女儿硬要凑过来。又或者,你神神秘秘、遮遮掩掩的时候,正好被细心的她发现了。 于是,还小的她,问出了这句童言无忌的话。 这时候,你该怎么回答呢? 
一:孩子不懂,不等于他不在意 邻居宝妈也说,女儿问过她这个问题。 关键是,当时家里还有一堆人在。 她吓得一边把追问个不停的女儿往房里拉,一边气急败坏地说:“别问了,这是大人的事,你问那么多干什么。” 孩子吓得就不敢再问了。 但是后来,宝妈从女儿同学口里得知,女儿在幼儿园告诉其他小朋友: “妈妈受伤了,流了好多血,每天都流,她还不让我知道,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死。” 孩子天生,就对身体和生命充满好奇,尤其是亲近的人身上——比如妈妈——他会更“留意细节”。 不解释清楚,孩子反而可能脑补出更离谱的想法。 我们大人以为,孩子还小,其实他是有自己想法的。我们不说,他会在别处找答案,比如: 听同学瞎编; 在短视频里看到断章取义; 偷偷上网查,结果吓一跳。 所以,与其让孩子“带着误解长大”,不如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科学又温柔的解释方式。 
二:“月经教育”,不是青春期才开始的事 我们这一代,大多是“捂着耳朵长大”的。 小时候问爸妈“妈妈怎么流血了”“我从哪里来的”。 不是被一句“以后你就知道了”打发,就是被“闭嘴,不该你问的别问”否定。 长大之后,我们一边说着,要让孩子正视身体,一边自己却羞于启齿。 其实,这种矛盾很常见,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,就会发现: 性教育,不是青春期的“临门一脚”,而是从孩子开始好奇的那一刻就该悄悄开始。 尤其是家有女孩,我们越淡定,把这件事看做很正常的事,将来她长大了,才会淡然地看待自己的变化。 而如果,我们感到羞耻、遮遮掩掩,那她长大后,就会隐隐约约觉得,这是一件羞耻、神秘,甚至难以启齿的事情。 其实,孩子提问,我们不需要讲得那么科学、正式,只要他们听得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就好。 他不像大人那样尴尬,也不会像我们想象得那么“多想”。 关键在于:你怎么说。 
三:不同年龄,说法不同 当孩子问出“妈妈你为什么流血”的问题时,最忌讳的就是“搪塞”和“撒谎”。 比如: “没事,就是肚子疼。” “大人病了,你别问。” “你以后会知道的。” 这样的回答,不仅解决不了孩子的疑问,反而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对身体的“神秘感”。 而且,也可能孩子下次有类似困惑时,不再信任你。 那么该怎么说才好呢? ①3-6岁:用形象化的比喻 6岁前的孩子,对抽象概念理解有限,但他喜欢形象、具体、有画面感的表达。 比如布妞问我时,我是这样回答她的: “妈妈的肚子里,每个月都会有小精灵过来打扫卫生。这些血就是不需要的,精灵们帮妈妈清理干净。” 这样回答,就很具体不抽象,孩子能理解,也知道,原来妈妈流血,并不危险,是件很正常的事情。 ② 6-8岁:可以讲得更具体一点 6岁之后,孩子开始慢慢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了,脑袋瓜子转得也更快,问得更多了。 比如布妞在这个阶段,就问我: “那为什么我没有精灵来打扫卫生?那爸爸怎么从来不流血?” 你看,问题升级了! 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用一点点想象力,来解答这个问题: “女生的肚子里,有个小房间,等她长大以后,这个房间可以用来住小宝宝。 每个月,身体就会帮宝宝准备好一个软软的地毯(子宫内膜),铺得漂漂亮亮的。 可如果这个月没有宝宝来住,这个地毯就没用了,身体就会把它清理出去,就变成我们看到的‘流血’啦。” 这样讲,小朋友一听就懂,还能慢慢理解,这是女生身体的节奏。 
③ 9岁以上:可以用书本 等孩子到了9岁左右,我们就可以开始帮他们为“青春期”做准备啦。 这时候,你不一定总得自己讲,可以挑一些靠谱的青春期读物,让孩子自己翻一翻。 书里讲得清楚、图画也直观,孩子更容易理解。 你也可以这么跟他说: “这叫月经,是女生长大的一个标志,就像男生也会有自己的变化。大家的身体都在悄悄长大,是很自然的事。” 我们顺势还可以打开话匣子,聊聊身体的不同、成长的变化、男女的差异。 慢慢引导孩子,把“月经”当成一件正常又健康的事情,而不是偷偷摸摸、不好意思说的“秘密”。 你会发现,其实孩子接受得特别自然,远比我们小时候轻松得多。 因为对他们来说,理解世界、认识自己,都是一件新鲜又有趣的事。 “妈妈,你上厕所为什么会流血?”这个问题,你家娃问过吗?
|